时间:2006年6月3日 类别:戏曲
据考证,海城皮影戏约形成于清道光(1821-1850)年间。一百多年以来,海城地区的皮影戏从小到大、从少到多,不但发展成为皮影戏最活跃、戏班最多、艺术最精湛地区,而且以其独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,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。
旧时,每逢农闲(挂锄),几乎村村都要演唱皮影戏。除娱乐外,如遭受自然灾害,还有除灾害、驱病魔、求太平之意。解放后,海城地区各乡镇过去都有皮影艺人活动,农闲或有演出任务时随时可以组成影班演出。除海城本县演出外,周边市县也有很大的演出市场。找影班演出叫“写影”,演出繁忙时,写影的较多,一直可以演到秋收。当时,海城县文化馆每年都要组织全县影班子汇演、调演,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皮影创作和表演艺术人才。逐渐,除农闲演出外,海城皮影戏已成为重大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演出形式之一。
海城皮影戏绝大部分是露天演出,其舞台过去用农用花轱辘车两台并在一起,也可以用木板搭,八尺左右方型台面,用书桌,七至八条板凳,二米长的细杆十四根,绑成四柱,用绷绳拉紧,上面用十根杆绑成与四柱同宽方案,上用两根竹皮子绷成元顶,罩上元顶棚,正面立影窗子,宽七尺,高三尺,三面用布子圈上,照明过去用12或7个油灯,现用电灯,扩音系统,舞台用具极其简单。戏的影卷即剧本,它是用旧时窗户纸或宣纸订成32开本,用小楷从右到左排列的黑体字。另外,影卷还有一种替代用途,即每场演出结束时,往影窗上一放,观众就知道演出结束了。在海城地区现存和演出的传统影卷仅存有《大金牌》(周朝)、《罗通扫北》(唐朝)、《穆桂英挂帅》等二十几部。皮影戏艺人从过去到现在,包括苏乐天、王丰德、杨金喜、柳延辅、柳延帮、王春林在内的“六大将”等已发展到二百五六十人之多。
海城皮影的制作工艺与其他皮影大同小异,但演出形式却有许多独到之处。
角色分生、旦、净、丑。生行中又分老生、小生,老生是胡子生,它分三鬓、五缕,用真嗓唱,而小生是用假嗓的高吭、清亮唱法。旦角中分的较细,有老旦(年迈妇女),小旦中分青衣(贫贱少妇)、花旦(丫鬟)、武旦(刀马旦)、闺门旦(大家闺秀小姐)。净是指花脸人物,分文净、武净、黑净、红净(如包公关公是指黑红脸),有戴胡子的,也有不戴胡子的,但他们都用大嗓唱(如包拯粗大嗓)。丑分文丑、武丑、(三花脸)方中丑、妖道等,演唱诙谐,伴用假嗓唱法。海城皮影戏的唱腔(板式)主要可分十种:⑴代板:是指人物在特殊情绪中,把唱词前面的道白上腔上韵,用唱词连在一起唱出来, ⑵慢板:是旦角在情绪悲痛、哀怨、凄楚时的慢速度,委婉倾述的唱法。⑶二加四:是继慢板向流水板过度时中间的一段唱法,抒发情感的一种唱法。⑷流水板:它是各种行当通用的一种唱法,它行腔宽亮、流畅、明快。(5)六六、七七的重复唱法,演唱起来较吃功夫。⑹五字赋:即五个字一板,速度较快,中间无间奏的唱法,也很吃力。⑺十字梅:是十个字一句唱词,中速节奏,行腔饱满而舒展,动听。⑻硬撤:是七个字一句,速度较快,中间无间奏,⑼啰嗦句:是唱腔末尾三个字,用念白形式,重复三遍,并加打击乐。⑽数板:整段唱词上腔下韵,不用伴奏,只用鼓板。海城皮影戏的伴奏乐器有堂鼓、锣、铂、皮鼓、手锣、擅板、撞钟、小板,开场前有一段较长的打击乐演奏形式,这段演奏叫“打头通”,而在演唱过程中所用的打击乐谱,完全来自“一捧书”中,还要根据剧情打击不同效果与音响。伴奏乐器以四弦为主。从配器角度来讲,高低音错落,音响效果较好。三把琴基本通用,单独使用的只有京胡,唢呐只在元帅升帐从兵卒战将至始终吹奏,并在元帅出场时在帅桌前吹奏点将曲牌,伴有堂鼓与打击乐器。伴奏乐器在全部唱腔的板式中都各有板式曲牌,各有演奏曲调。海城皮影戏通称辽南皮影戏,它的曲调是几经演绎,几代艺人发展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风格,与唐山皮影调、陕西、秦腔、山西晋剧演绎融合在一起,掺进辽南自己的风格。它倾注了几代艺人的心血汗水,而形成独树一帜、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种类之一。
代表性传承人:董连山